职教圳当时|高分学霸为何读职校?职业教育破界领航 “深圳方案”

来源:深圳中华职教社发布时间:2025-11-07

2025年的深圳中考、高考,让我们看到了突破思维“惯性”的一幕幕。

当563分的中考成绩足以叩响深圳高中“名校”之门时,16岁的深圳初中毕业生唐海洋却填报了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并且是唯一志愿。

高考招生,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的物理类本科分数线均达到566分,高出广东省本科线130分。今年第一次投入高考招生的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大专录取分数线也超过了广东省本科线。

高分考生读职校,这恰似“冰山一角”,折射出深圳这座城市在职业教育改革赛道上跑出的“加速度”。

今天,深圳已经建立起从中职、高职到职教本科全过程,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前沿产业的现代职教体系,成为深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技能人才摇篮,职教改革的“深圳方案”焕发出勃勃生机。

“回首深圳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从特区初创阶段的艰辛拓荒,到如今形成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全链条衔接的现代格局,深圳职教始终将‘产教融合’深植发展基因,与城市产业共生共荣,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路径。”深圳中华职教社主任吴以环在接受采访时说。

如今,高分考生主动选择职业院校,不仅昭示着职业教育的深厚潜力越来越被看见、被认可,更体现了深圳作为新质生产力人才摇篮的厚实基础与强劲活力。

吴以环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一系列重要部署,而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摇篮”,将有力支撑制造业升级、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发展。

吴以环说,面向未来,深圳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适应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紧扣“20+8”产业集群需求,深化职技融通、长学制改革,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育人生态;让每一个职业青年都能在技能成才中找到人生出彩的舞台,让“深圳方案”成为全国职教改革的标杆,为深圳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基因底色:产教融合与生俱来

“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的专业就办到哪里。”——俞仲文,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校校长

深圳职业教育,与经济特区共同成长。1980年,特区建立伊始,中华职业教育社即派人来深考察。198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深圳设立办事处,助力开发特区职业教育。

1993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前身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大”)应运而生。彼时,正值深圳工业化进程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懂理论、精技能的技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严重的发展瓶颈。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灰领’人才”,深职大首任校长俞仲文别出心裁地提出了“灰领”论,直指当时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痛点。

初创时期,深圳职教无经验可循、无模式可套、无足够资源支持。但是,在这座以“敢为天下先”著称的城市,路都是自己闯出来的。

“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的专业就办到哪里”,时隔30多年,俞仲文回忆深职大创业的时光,仍然激动不已。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有一句名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俞仲文说,他觉得在当下的环境里,可以再加上一句:“使乐业者兴业。”

深圳市政府决策初期投入用于深职大启动办学的资金,仅仅15万元。但是俞仲文带领深职大创校团队,从一开始就发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深圳人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到强,硬是将深职大办成了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

俞仲文回忆,1994年,为了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引进一套环境艺术设计软件,学校果断拍板投入8万元资金,最早将数字技术引入设计领域,所培养的数字化的艺术设计人才引起企业界的高度认同和赞许。

当时,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刚刚起步,深职大便开设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深圳的物业管理先行一步,深职大就设立楼宇设备与智能化技术、制冷空调工程等专业群;2005年深圳提出打造“中国动漫之都”时,深职大已为行业输送了首批专业人才……

“办一个专业,兴一个产业。职业教育就是让产业无中生有的教育,是打造优质的投资环境的教育,也是给产业发展添加巨大引擎的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在抓产业发展,抓产业发展必须要通过抓职业教育才能实现”。俞仲文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阐述这一观点。

深职大创校之初坚持的与产业高度契合的办学模式,奠定了深圳职教“产教融合”的基因底色。

发展动能:与高新产业同频共振

“最初,职业教育是瞄着深圳有什么产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就成了双向赋能,这是教育和产业共生共融的辩证关系。”——卞飞,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进入21世纪,深圳产业结构开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

“深圳的高新产业走在全国的前列,涌现出很多龙头企业,对职业教育来说,这本身就是非常优越的产业资源”,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卞飞说,面对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深圳职业教育主动走出校园,呼应产业需求,成为深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引擎”。

卞飞阐释说,高新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但是需要与之相应高水平的教育培训,将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最初,职业教育是瞄着深圳有什么产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互动就成了双向赋能。”卞飞如是说。

以深职大与华为的合作为例,卞飞介绍,2008年深职大建成国内首家高校华为合作授权培训中心,2011年成立首个高职院校华为网络技术学院;2014年,共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将华为认证体系深度融入专业课程,首创“课证共生共长”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025年8月,双方共建人工智能根技术产业学院,服务粤港澳大湾区500家企业智能化改造。

此外,深职大融通大中小企业研发资源,校企共建3个职教领域全球领先的生产性实训中心、14个高水平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和6大研究院,重点建设10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满足中小微企业技术服务需求。

2024年3月,深圳“20+8”产业集群2.0版本正式发布以来,深圳各大职业院校主动作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研力量,精准对接深圳高新产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前身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信大”)联合企业攻克工业软件“卡脖子”技术,组建高职院校首家独立建制微电子学院。

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3D打印技术等专业,与西门子共建智能制造数字化工程创新中心;与华大基因共建“深圳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基地”。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与比亚迪共建工匠精英班,学生参与海豚系列汽车热管理系统开发,就业率98%,平均起薪超8000元。

2025年数据显示,深圳职业院校专业与产业集群契合度达92%,技术服务企业超3000家,科研成果转化金额突破10亿元,为建设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育人之道:

为有志青年打造人生愿景

“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普高学校,只要能满足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需要,就是好学校。”——唐海洋,深圳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2025年中考,深圳市龙岗区龙岭初级中学毕业生唐海洋,考出563分的佳绩,报考深圳排名靠前的高中名校不在话下。但是,他却在志愿表上从第一志愿到后续17个志愿都填写了自己唯一心仪的学校——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深圳二职”),成为深圳二职2025年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生。

唐海洋说:“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普高学校,只要能满足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需要,就是好学校。”

2025年的高考,深职大物理类本科专业分数线达到566分,超过广东省本科线130分;实验班组(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最低591分(专业组201),超广东省本科线155分。

首次投入本科招生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物理类本科分数线也达到566分,与深职大持平,超出广东省物理类本科线130分。这两所职业技术大学的大专专业市外分数线,也普遍超过了广东省本科线。

今年,也是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投入高考大专招生的第一年,物理类普通专业组最低469分,超出广东省物理类本科线33分;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分数线超过470分,超出本科线(436分)30分以上。

今天的深圳,高分考生读职校,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职校是低分兜底选择”的刻板印象已经成为过去,深圳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图景”呼之欲出。

唐海洋之所以义无反顾地报考深圳二职新能源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除了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产业发展愿景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动力——深圳二职有被他引为榜样的学姐古慧晶。

近年来,深圳二职锚定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群不断升级。该校学子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维修赛项中创造了“三年四金”的佳绩。被称为“汽修女孩”的毕业生古慧晶,凭借扎实技能获得知名车企创始人亲自颁发的面试直通卡。

“技能改变命运”,在深圳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为年轻人打造的可以复制的成功之路。

深职大在2024-2025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中斩获1项全球特等奖、2项一等奖;深信大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成电路应用开发赛项中一举夺魁,并在2025年蝉联桂冠;2024年法国里昂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选手斩获2金1银。

“近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中,深圳一共获得13个奖项, 12个是我们学校选手获得的。这些冠军,首先是给我们的学生树立了身边的非常具象的榜样,激发他们学习技能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世界大赛的标准去提高我们职业教育的水平,去培养汇聚到我们这里的人才”,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罗德超说。

2024年,深职大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98.6%,毕业生平均起薪6300元;深信大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近96%,腾讯高等工程师学院“腾飞班”学生参与腾讯云运维项目,毕业即实现年薪10万+;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毕业去向落实率98%;初次就业平均起薪6111元/月,就业满意度89%。

融通融合:

突破壁垒,“技能+学历”双向赋能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融通发展的示范标杆。我们正在进行探索,把这两种职业教育的优势叠加起来,让技术技能人才更加有竞争力,更加符合我们时代发展的要求。”——罗德超,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最近3年,职业教育的高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深职大和深信大分别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至此,深圳职业教育的学历体系已经覆盖中职、高职、本科的全链条。

但同时,技工教育与学历教育,仍然是两条平行线。为此,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推进职技融通,市教育局开始逐步推广长学制。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就成为突破口。

深圳技师学院创始于1985年,是深圳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技工院校。“在我国的职教体系中,既有从中职到高职到职业本科的学历教育,也有从中技到高技到技师学院的技工院校,这是各有特色同时又差异化发展的两个体系”,罗德超说,但长期以来,这二者之间缺乏横向融通;职业院校毕业生没有拿到技能等级资质,而技校毕业生读了三五年书之后,又没有拿到学历文凭,终究是一种缺憾;特别是学历的缺失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及晋升空间有着不小的影响。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高职教育和技工教育融通发展的示范标杆。我们正在进行探索,把这两种职业教育的优势叠加起来,让技术技能人才更加有竞争力,”罗德超说。

2023年9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以深圳技师学院为基础设立深圳城市职业学院(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职技融通、一体办学”,开展“中技+高职”三二分段以及五年长学制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

当下,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获批在室内设计、通信网络应用、应用生物技术、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现代物流5个专业,开展深圳技师学院与深圳城市职业学院贯通的“三二分段”培养及长学制一体化培养试点;学生完成3年中技学习后,通过转段考核升入高职继续学习2年,最终获得全日制大专学历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深圳首批推动4所高职院校、18所中职学校(含深圳技师学院)在39个专业开展长学制试点,惠及2700名学生。

除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的3+2中高企协同长学制之外,还有深信大与龙华职业技术学校、华为合作的现代通信技术应用专业学生5年贯通培养,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数字影像技术专业对接深圳技术大学新媒体艺术专业中本贯通培养,深职大试点数字动画专业高本衔接4年制本科培养等等。

“在过去的教育体系中,知识和技能,或者说学历和技能往往是割裂的,这就造成了人才供给的不均衡,”罗德超说,“最好的路径,就是打破技能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壁垒,构建纵向横向融合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为深圳乃至全国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一个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