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香港代表人士追忆往昔 展望未来:我们的“25” 我们的双城故事

来源:市委统战部港澳处发布时间:2022-07-06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幕幕定格的画面、一帧帧感人的瞬间再次涌现在无数深港人的脑海中。归去来兮,那些与香港一同“归家”的幼子,如今早已成长成才,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扣在一起。岁月激荡,深港间同脉相连的“双城故事”仍奔流不息。

    

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副主席、盐田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曾梓浩:我是香港深圳共同培养的孩子

  

图片

     我出生于香港,因为奶奶那一辈就来深圳创业,所以从小在香港读书,周末来深圳住。毕业后就在深圳工作生活,眼看那些城中村被改建成现在的高楼,很多荒凉的地方,也变成了现在的绿色公园。小时候我不理解家人为什么要过来深圳,因为以前都是深圳人想去香港工作。那时我经常问奶奶,“为什么香港比深圳漂亮,还要来深圳?”奶奶跟我说“深圳以后也会变漂亮”。确实,现在的深圳很漂亮,深圳的包容性很大,无论你是哪里人,都能在深圳找到归属感。

      我从小就接触深圳、香港,发现两地其实有很多共通点,对深港融合发展有很大的期待,我希望运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加入到深港交流合作事务中去。目前,我担任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副主席,我希望带着这份责任感继续增强自己的能力,不只是促进自己成长,也带动更多的深港有志青年一同成长。

      我工作生活在盐田,所以期望盐田区能加快建设“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合作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希望深港可以互用优势,深港青年团结一致,共创深港两地发展奇迹。

  

  

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 香港深圳龙城同乡会会长宋启明:最惦记的是河那头的家乡

  

图片

       我出生在深圳龙岗区的回龙埔。1979年,从龙岗区平冈中学毕业后,便跟随家人前往香港。在香港考到驾照后,我从货运司机做起,组建车队,建立起主营物流、货运及粤港跨境公路客运业务的德利集团(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我和一批爱国爱港爱乡的乡贤们,成立了香港深圳龙城同乡会,秉承着团结乡亲、联络乡情,为家乡建设作贡献的宗旨,香港深圳龙城同乡会现已发展会员2100余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带领香港龙城同乡会会员们多次为深港两地抗击疫情贡献力量。2020年2月,在深圳疫情吃紧的关键时期,经过多方联系我们终于从日本采购了约8万只口罩、防护服以及应急食品,将该批爱心抗疫物资通过公司的车队从香港运往深圳,捐赠给了龙岗区龙城街道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和辖区医院。“我们这个点位刚好在风口,为了防疫安全场地必须通风开阔,有了这种防风棉衣就暖和多了。”今年年初,香港龙城同乡会捐赠的首批防风棉衣顺利分发到了龙城街道核酸检测卡口工作人员的手上,我的心也终于放下。

       今年2月,从居港同乡那里了解到香港核酸检测试剂等抗疫物资紧缺的情况后,我第一时间向龙岗区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沟通,在龙岗区委统战部和龙岗海关的协调下,立即联系位于龙岗区的亚辉龙公司扩大产能、调剂货源,最终将核酸快速检测试剂送上了驶向香港的货轮。

        我曾担任两届龙岗区政协委员,现任深圳市政协委员。履职期间,我一直关注着港人子女在内地就读公立学校的民生话题。未来,我期待内地能继续为港人来深就业创业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便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交流的深度融合。

  

  

坪山区港商会副会长罗桃华:我与深圳同向同行

  

图片

      “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这是形容深港人民同根同源的一首歌曲,作为出生在深圳的港人,我时刻都把深圳放在心间。25年前,我带着对深圳的热爱和信心,毅然决定回到坪山创业,从一个普通的香港技术人员成为穿梭香港与内地的经贸人士,参与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通过投资办厂和兴办幼儿园,为家乡作出贡献。同时,我积极服务于深港联谊交流,在2018年参与成立了香港深圳坪山区坑梓同乡会,担任会长一职。借助同乡会的平台,团结凝聚广大居港乡亲,引导乡亲与国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链接资源,也是助力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我们对“双区”建设和“建设创新坪山、打造未来之城”充满了期待。我相信,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能迎接各种挑战,不断蜕变成为世界一流的湾区。

    

深圳市政协委员、香港宝安青年创业联会创会会长 陈宇峰:港青在深舞台越发广阔

  

图片

      我是陈宇峰,祖籍深圳宝安,目前任深圳市榕江实业有限公司总裁、宝安西乡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负责人。我从小深受香港文化的影响,由于长期在深圳工作,对于祖国的发展也非常了解。在深圳创业期间,我在宝安深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创立了“久拾”网络设计研发团队及“自成壹格”品牌管理公司,成员均为80、90后香港年轻一代。我多次组织深港两地青年共同参观、学习和考察,进行各方面学术研讨和社会文化交流活动,与大家共同谋求发展进步。

      除创业外,我还曾多次带领香港青年赴祖国内地开展国情教育培训,并举办深港两地青年创新创业座谈会等活动,促进两地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合作,希望香港青年能够以活动为契机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青年在内地施展拳脚的舞台也越来越大了。在新的机遇下,我希望以双创基地为平台吸引更多港青将自己的专有技艺与湾区发展及国内市场相结合,以创新引领转化、以转化推动创新,把双创基地建设成为最有作为、最能落地的港澳青年创新基地。进一步达到创造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的目标,为大湾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收获未来。

    

大湾区青年企业家、香港射频识别总商会创会会长、香港零售科技商会名誉司库 王志峰:互补前行 我与深港共成长

  

图片

      我叫王志峰,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因为我本身患有读写障碍,学习中遇到不少困难,但在成长中我不断自我突破,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创科道路。2011年,我在香港成立了专注物联网发展的公司,由于自己先天的不足,更明白团队互补的重要性,于是在2018年开始建立深圳团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深港双城生活。

      深圳在电子及物联网设备领域的明显优势,成为了我们公司在物联网发展很重要的后盾。香港和深圳两座城市各自的长处,更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营平衡及风险管理,这也是公司能持续在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因素。2021年,我荣获粤港澳大湾区杰出青年企业家最佳科技创新奖,在活动中我与众多粤港澳大湾区优秀青年创业者们,就青年创新创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等话题交流分享,我也希望以自身的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双城生活中,在深圳的体验及学习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成长收获。作为创新科技从业人员,深圳令我感受到了内地B2C电子商务领域高速发展下的各种生活便利,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创新能力。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潮头,我期望生活、出行、工作等各方面有更好的便利,也祝福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为新一代提供更好的创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