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3年(明朝万历元年),广东设立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辖地包括今天深圳市的大部分区域及香港全境,这也是现今的深港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单独组建成为一个县级行政区。今年恰逢新安县建县450周年,为纪念这一特殊节点,深圳海外联谊会将联合各区海联会、居港乡亲社团、海外侨团于5月20日在南头古城开启系列活动,包括“我身边的新安印记”网络征集、港深地名故事文化展、沙龙讲座、国情研学、青少年交流、IP文艺创作等145项活动。
为更好地还原深港历史的原貌、探寻两地关系的由来,“同心鹏城”特邀深圳博物馆原馆长杨耀林、大鹏新区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两位专家学者,一同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深港故事。
新安县承前启后 串联深港历史印记
杨耀林说道,7000年前,深港同属“咸头岭文化”(亦称“大湾文化”),同宗同源、同语同俗。在杨耀林眼中,深港渊源由来已久,两地不断出土的文物无声记录着深港同为一体的关系。1981年,当时在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从事考古工作的杨耀林,参与了南头红花园古墓群的挖掘工作,此墓葬群中出土了几十件东汉时期的器物。在查找类比资料的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发现,1955年香港李郑屋村曾发掘一座大型的汉墓砖室墓,出土“番禺大吉”“番禺大治历”铭文砖,说明两汉时期香港、深圳同属南海郡番禺县。李郑屋村汉墓与南头红花园汉墓的形制、随葬品有许多相似点。红花园东汉墓还出土了一件“乘法口诀”铭文砖。两年后的1983年,宝安铁仔山古墓群被首次发现,其中一座东汉砖室墓中发现一件“熹平四年”(175年)铭文砖,与香港的文物进行比对后,很多信息就关联上了。古遗址、古墓葬所蕴含的大量历史信息,为研究和了解历史上深港地区乃至粤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俗、建筑等发展及演变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坐落于深圳市东部的大鹏所城全称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是南粤重要海防要塞,明清两代一直担负着深港地区的海防安全。黄文德是通过大鹏所城一个名为左堂署的重要遗址,了解到了新安县的相关信息。当初为解开设立“左堂署”的功能谜题,黄文德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发现“左堂”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作“县丞”,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或县长),与新安县息息相关。此后,在重修城隍庙碑以及对较场尾王氏祠堂的考古过程中,有关“新安县”的名称记载又多次出现在石碑、文献中,令黄文德对新安县的来龙去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明万历元年(1573年)设立新安县是深港地区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杨耀林认为,深港地区自唐代至德二年(757年)撤销县一级行政建制,改名东莞县800多年后首次单独设县,进一步增进了区域社会经济民生的稳定发展。
山水相连心手相牵 同承一脉家国情
对于深港的“一脉相承”,黄文德形容为“打断骨头连着筋”,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幕幕深港沧桑厚重的历史过往浮现在他的眼前。“在深圳西冲大鹿湾,有一座立于1902年的关于大鹏湾权属的中英界碑。”据黄文德介绍,这与在香港大屿山西海岸找到的屿北界石、屿南界石共同构成了三块中英海域界。据记载,1898年6月9日,英国与李鸿章代表的清政府在北京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深圳河以南、尖沙咀界线街以北的整个九龙半岛以及大鹏湾至深圳湾,南厂岛和大屿山等大小235个岛屿,租借99年,这些被强租的区域后被称为香港“新界”,约占新安县面积的1/3。走进如今的香港九龙寨城公园,我们还能看到大鹏所城赖恩爵将军的名字印刻在南门的石匾上。
“我们常说深港‘血脉相连’,其实最明显的体现在于深港不少姓氏都来自于同一个宗族。”杨耀林介绍道,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深圳、香港、东莞三地合祠的信国公文天祥祠(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内),该祠堂是清嘉庆年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修建。如今文天祥的后裔开枝散叶,发展至今香港新界新田、泰坑村,深圳松岗街道报美村、岭下、山门、山尾村,福永街道上头田、潭头村,福田街道岗厦村,以及东莞长安镇涌头村、海南及琼州万宁市等地,繁衍成文氏名族。“翻开深港宗族姓氏的族谱,我们发现他们的源流是紧密相连的,至少有五六十个姓氏都存在这样同宗同源的情况。”杨耀林将深港民间交织往来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上世纪80年代后,深港两地博物馆在考古、文物、学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愈发频密。
系牢精神纽带 赓续文脉共建人文湾区
“除了我们最常听到的南头古城、大鹏所城外,深圳的宋少帝陵、王母墟、赤湾左炮台,香港的天后庙、九龙寨城公园以及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路线等都承载了深港共同的历史印记,深港青少年可将其作为国情研学地点参观走访。”杨耀林、黄文德两位专家为大家盘点道。随着新安县的故事再次呈现在公众视野,越来越多的深港人也希望通过行走故地重温历史。新安县名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生动诠释了当今深圳、香港两座城市精神与品格的历史沿革。新安县建县450周年既是深港前传的回溯,也是当下两座兄弟城延续“传奇故事”的节点。
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对增进深港青少年文化认同、血脉认知、家国情怀,凝聚起深港青少年携手同心共担时代重任的共识与力量有着重要意义。杨耀林说,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深圳博物馆曾举办过“深港人民一家亲”的展览,从两地移民文化、东江水源工程、供应香港蔬菜、禽、畜等副食品;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支援深圳特区经济建设,来料加工办厂、建商品房,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文化、学术交流等方面,阐释了深港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相通”的历程。
这些血脉相通的历史过往,为新时代深港构建人文湾区埋下了思想共识的伏笔,再现新安县历史的同时,也唤醒了深港的人文历史认同。在黄文德看来,深港发展与祖国改革开放事业紧密相连,从1839年“九龙海战”的鸦片战争第一枪,到1979年蛇口的中国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再至如今粤港澳大湾区驶向国际蓝海百舸争流,深港涌现了一批批开迹之先的英才。他期待如今的深港人能踏着前人足迹逐梦前行,共同书写一则则动人的“湾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