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导读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爱国统一战线
(1992年—2002年10月)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爱国统一战线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实施,不断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调动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新的气势,开创了新的局面。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各级统战部门把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积极推进。
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本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际,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标准和范围,注意代表性,不但看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还看他们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观、行业代表性、参政议政能力。还通过表彰纳税大户、组建行业商会等活动和形式,不断发现新的代表人士,充实和扩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
加强培养教育,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光彩事业、“双思”教育、信誉宣言等实践活动进行自我教育,通过表彰先进、宣传典型、参观考察、经验交流等活动进行积极引导教育,从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的结合上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思想素质、参政议政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
各级党委统战部和工商联,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扩大视野,广开渠道,循序渐进地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安排渠道主要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执委,以及包括光彩事业促进会在内的各类经济性、统战性社团理事等。
自1983年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两名个体户最早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中国政治机构中不断增多。1993年3月,20名私营企业主正式成为全国政协委员。据统计,到1998年,全国私营企业主担任县以上政协委员的有8500多人,其中省级政协委员895人,全国政协委员46人;被选为县以上人大代表的有5400多人,其中省级人大代表372人,全国人大代表8人。到2002年上半年,担任县以上各级人大代表的有9065人,担任县以上各级政协委员的有32025人。
加强工商联组织建设
1993年10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新的工商联章程,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在实现新老合作交替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大会以后,各级工商联组织贯彻会议精神,开展“爱国、敬业、守法”教育活动和各项服务,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支积极分子队伍。工商联实现了会员结构的调整和各级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到1997年9月底,4年间工商联会员总数由67万人发展到116.68万人,增长74.15%;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会员由20.59万人发展到68.48万人,占会员总数的58.68%;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省级工商联执委中所占比例为52%,在省级工商联常委中所占比例为50.4%,有的担任了工商联的正、副会长。逐步完善民间商会职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会员服务的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1997年11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贺词。会议通过的修改后的工商联章程,将工商联的性质明确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商界组成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以工商联八大为新的起点,工商联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传统和优势,把统战性同经济性、民间性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在工作内容和方式上朝着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方向转变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