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未来产业发力 围绕高新科技建言 “深圳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可能成为核心产业优势聚集地的城市,我们对在深圳做好人形机器人产业非常有信心。”市人大代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张钜认为,深圳具备完整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既有华为、腾讯等大模型企业,也有云天励飞、奥比中光等上游企业,还有比亚迪、富士康等大规模应用场景。深圳正在打造新技术新应用的“试验场”,计划在2025年开放100个创新应用场景,支持人形机器人的“先行先试、首台首套”政策。 张钜表示,深圳的营商环境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名列前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才优势,深圳拥有广泛的工程师团队,每年吸引数以十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来深创业。此外,深圳作为外向型城市,还能吸引大量海外专家前来创业。深圳还拥有金融优势,能为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市人大代表、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集团基础科学研究院院长宫清表示,2024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一年,年产销首次突破1000万辆,市场渗透率连续多月超过50%,这一成绩彰显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认可度。 宫清认为,2025年将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全面普及的关键一年。比亚迪在今年初发布了“天神之眼”技术矩阵,宣布全系搭载高阶智驾,首批上市的21款智驾车型覆盖了7万级到20万级市场。 在宫清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从单纯的新能源渗透率转向了智能化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比亚迪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了行业智能化进程。她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将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聚焦人工智能领域 立足企业发展献策 “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探索投补联动、投贷联动等支持机制,打造耐心资本,当好耐心政府,倡导耐心社会,让中小型科技企业拥有‘慢下来’深耕的底气和‘快起来’奔跑的能力!”在深圳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大会发言环节,深圳市政协委员、深圳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汉高集团(深圳)有限公司总裁吕海阳建议拥抱“人工智能+”,助力中小企业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 吕海阳表示,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小企业,一是要解决数据获取难、成本高问题,保障AI赋能“活水足”;二是支持广泛构建行业大模型,保障AI赋能“定位准”;三是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服务,保障AI赋能“耐心大”;四是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保障AI赋能“后劲强”。 “回顾平台经济的发展历程,每一次底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会冒出一批‘杀手级’应用平台。”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期间,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副主席、工商联界别发言人常远提出,深圳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的历史机遇期,加快培育和吸引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类平台企业。 “深圳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新赛道上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平台经济。”市政协委员、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延辉建议,一是推动制造业数据要素开放流通,催生新的平台经济。二是推动大模型技术与特色行业优化适配,推动产业链升级,依托深圳产业链优势,支持重点行业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专用大模型研发和应用,并推动示范项目落地。三是坚持长期主义优化创新生态,放宽对科技企业的优惠周期,对重点行业要加强支持,在人才政策方面要长期稳定,大力培育本土创业者。 市政协委员,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CEO陈宁认为,深圳具备完善的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要素,同时率先提出和实践全时空场景应用,因此深圳有机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设计者”。 陈宁建议,深圳应持续关注中坚力量企业,快速在未来几年打造多个从百亿到千亿级的人工智能企业,同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推理算力领域的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与生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