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统”声|如何下好“粤港澳大湾区一盘棋”?港澳委员亮出“闯关攻略”

来源:市委统战部港澳处发布时间:2025-03-03
  

图片

  今年深圳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深港跨城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等话题热度不减,市政协港澳委员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制度规则衔接及国际影响力提升等议题建诤言、谋良策、出实招,加快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动能,更好地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青少年“双向奔赴” 

营造“同学、同业、同创”生态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深港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深化两地融合的关键纽带。“港澳委员应率先垂范,搭建学习平台、深化文体交流、加强社会联动。”

  市政协委员、香港深圳青年总会执行主席周灿明表示,今年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将牵头组织更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国情研修班系列活动,带领香港青少年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深度体验国情、社情、民情。

  他还建议,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为契机,策划“同心湾区行”系列活动,举办“区区有篮球TEEN”等深港体育赛事,推动两地青年以赛会友。同时,他希望联合百家港资企业为香港青年提供科技创新领域实习岗位,推动深港青年“双向实习计划”,构建“同学、同业、同创”的互动生态。

  如何深化深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市政协委员、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基金会主席兼常务副会长陈健平建议加强深港澳三地文化教育资源整合。

  例如,共同开发课程,推动深港澳学校互访交流;实施跨境学生交换专案,建立跨区域朋友圈;搭建文化教育资源分享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联盟;鼓励教育、文化、旅游等开展跨部门合作,联合举办文化、艺术和体育赛事。

  “深港应强强联手培育青年科创人才。”

  市政协委员、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常务副会长兼青年委员会主任麦融斌建议,举办“机甲大师深港交流邀请赛”,通过试点学校组建深港学生联队,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选才,培育人工智能领域后备人才,并建立赛事反馈机制,形成可持续的科创交流品牌。

  便利跨境通行激活“双城生活”

  当下,越来越多的港澳市民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中,跨境交通是否高效便利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市政协委员、香港深圳青年总会副主席马楚力认为,当前“港车北上”政策覆盖范围有限,珠江东岸港人需绕行港珠澳大桥,制约了港人来内地创业、工作、生活的热情。他呼吁在深圳湾口岸试点实施“港车北上”政策,前期可优先面向在前海工作生活的港人制定阶梯式申请标准,后期根据政策实施情况逐步放宽。

  “在深港之间可以新增一批低价或免费的跨境巴士专线,将停靠站点设置在人流量大的工业园区、生活区;新增低价商务车专线,将站点设置在两地商务区、办公区,提升两地人员通勤效率。”马楚力还建议同步优化跨境交通配套。

  “去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6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市政协委员、香港深圳社团总会副会长萧燕珍希望进一步优化深圳机场的设施设备,比如统一更新旅客自助证件识别闸机系统软件,便利港澳人士和境外旅客使用;通过优化安检设备,减少登机环节的人工安检量,在提升安全及效率之余,缩短旅客安检时长和优化出行体验。

“硬联通”“软联通”

架接粤港澳大湾区“同心”桥

  深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的不断深化将有力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水平。“建议优化通关设施的‘硬联通’,加快机制对接的‘软联通’,促进深港交流的‘心联通’。”市政协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简慧敏表示,在“硬联通”方面,可着力研究河套“一区两园”白名单制度,实现园区内科研人员自由进出“无感通关”;“软联通”方面,助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人民币国际化,共同开发“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心联通”方面,提供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推动两地专业人才资格互认工作,促进深港的人文交流。

  “希望深港能携手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为全球领先创新高地。”为此,市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杨德斌围绕制度突破、产业协同、生态构建三大核心,建议设立“一区两制”跨境政策试验区,构建“香港研发—河套中试—深圳量产”链条;加强基础设施与国际生态建设,打造“半小时科研圈”,建立全球孵化网络,将河套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为跨境创新合作提供示范样板。

  市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大学发展)罗璇则希望将河套合作区“白名单”及“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拓展至在深圳设立的香港院校研究院,便利港澳科研人员研究工作,发挥港校深研院在新质生产力构建中的作用。她同时建议成立“深港医疗合作委员会”,共建国际化医疗教育平台,促进深港医疗资源共用与技术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与示范。

  “要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桥梁作用,进一步深化两地合作,助力提升深圳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市政协委员、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提出,可以加强与驻港海外媒体、外国商会和外国领馆的联系交流,传播好深圳故事;发挥深圳高科技产业优势,与香港共推国际大科学计划;发挥香港涉外法务优势,支持深圳企业迈向世界。

  委员们的建议从青年融合、民生便利、制度创新到国际协作层层递进,既回应现实痛点,亦着眼长远布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步入纵深,深港“双向奔赴”将进一步打破壁垒、激活资源,以“湾区一盘棋”思维探索融合发展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