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芳至
“我从小生活在深圳,我常对自己说,自己就像海的女儿,对深圳充满了爱;对于深圳,我觉得她是一座向海图强的城市,海洋精神能够助力深圳乘风破浪。”
陆卫平
“我唱着《大海啊故乡》离开了校园,唱着《春天的故事》走进了深圳,又唱着《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在盐田港工作,我为此努力,为此奋斗,为此付出,为此幸福。”
熊芳至是一个地道的深圳人,先后毕业于深圳中学、深圳大学,国外留学归来后投身航海事业,现任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宣传及市场委员会委员、中国杯帆船赛组委会秘书处主任、深圳市纵横四海航海俱乐部有限公司总经理,并当选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她热爱帆船,热爱海洋,航海让她融身大自然,也让她朋友遍世界。
对于熊芳至来说,出海既是日常工作,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经常驾驶帆船在大亚湾这片海域航行,这里也是“中国杯帆船赛”举办的场地及水域。 谈到航海,熊芳至兴奋不已:“中国人的航海历史让我想去了解更多中国的海洋文明。我们做‘中国杯帆船赛’的目的,就是希望把中断600年的航海文明连接起来。” 2005年,多名深圳帆船爱好者驾驶着一架“骑士号”开展了一场“纵横四海”的洲际航海活动,勇士们共跨越欧非亚7个海区,航行1.1万海里,途径26个国家和地区,在45个港口留下了中国帆船的印迹。这是国内民间首次大型的洲际航海活动。 这次航海之旅的两年之后,一个以“中国杯”命名的帆船赛事在深圳揭开序幕,并成为“国际帆联”赛历的重要赛事。 深圳不仅有世界级的大帆船赛,还拥有世界级的大港口。陆卫平,九十年代初来到深圳,在盐田从事港口事务27年,现任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港口事务副总经理。他参与了盐田码头的建设,亲历了深圳港的发展。 陆卫平将海洋之城理解为四个城: 一是开放之城 海洋连接五大洲,连接世界各国,改革开放以来,浩浩荡荡的货船在深圳港驶进驶出。 二是生态之城 整个深圳的海岸线有260.5公里。生物多样性在深圳的大鹏湾、大亚湾、深圳湾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是资源之城 深圳的海洋资源集合了渔业资源、矿产资源、石化资源、生态资源等。 四是枢纽之城 环球航行的船舶在深圳港进进出出,全世界20万吨以上的船舶都停靠在盐田港,欧美航线75%都走的盐田。 谈到深圳港口的发展,陆卫平感慨道:“我96年来的时候,整个盐田区只有一组红绿灯,现在盐田区有100多组红绿灯。盐田港只用了短短30年时间,做到了1400多万标箱的大港,我们创造了奇迹。” 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提出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圳方案。深圳将布局11处海洋发展重点片区,规划新增9个海洋科技产业园区,高质量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形成“功能区—重点片区—海洋产业园区”三级承载的空间格局。并从国际航运网络维度、海洋经济维度、绿色发展维度、海洋科技维度、海洋城市文化特色维度、深圳对外合作维度等规划了六大海洋发展策略和实施框架以及空间、管理保障措施。 深圳是一个富有海洋精神的城市,海纳百川、勇立潮头、向海图强,深圳的海洋属性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城市基因当中。据熊芳至介绍,每年中国杯举办的时候,整个大鹏半岛的宾馆都不够住。帆船运动不仅拉动了产业发展、拉动了经济消费,帆船航海也成为了很多深圳市民的一个生活方式。 “很多人可能只是从岸上看海上,但如果你从海上看陆上又是别有一番风情。” 蛇口港、赤湾港、东角头港、妈湾港、盐田港、福永港,深圳港口日夜川流不息,深圳向海图强、逐梦深蓝。 《深圳·这里是家乡》第二季创作背景 2022年,《深圳·这里是家乡》系列短视频通过深圳统一战线各领域人士自述亲身经历,着力打造深圳的“家”文化,推动“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观念深化为“深圳·这里是家乡”的认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3年,《深圳·这里是家乡》第二季将通过深圳科技之都、创新之都、时尚之都、设计之都、慈善之都、阅读之城、千园之城、体育之城、文明之城、海洋之城等城市定位,以点带面,以个体反映群像,更加深度地诠释深圳的根文化和家文化,凸显深圳的城市美和家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