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
无党派人士、国家一级作家、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我是南翔,我到深圳已经二十五年了,一路走来,阅读始终伴随着我。我想,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阅读永远是最亲近的伙伴,我们要终身与阅读为邻。”
民盟深圳市委会文化旅游委员会副主任、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副馆长“我叫傅春平,来深圳23年。因为阅读,他乡即故乡。” 1983年,第一届“深圳书市”开幕,开创了深圳图书向全国供应的先河。1996年,深圳书城开业当天,第七届全国书市也在深圳拉开序幕,当天前来参观购书的市民达10万人。如今,从遍布街区的特色阅读空间,到行走于城市肌理的阅读推广活动,从新书分享到经典诵读,这座常住人口平均年龄为32.5岁的城市已连续32年在人均购书数量及金额上居全国第一。 周五晚上八点的深圳书城人头攒动,雨天和黑夜都阻挡不了阅读者的热情,一周一期的深圳晚八点读书活动,在北区大台阶准时开始了。深圳书城每周五晚8点的文学谈以前叫书友会,南翔是策划人。据他介绍,文学谈活动从全国各地请来跟文学或者人文相关的教授、研究员、诗人、作家、评论家或总编,由他们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很受市民的欢迎。南翔认为,深圳努力以文化立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一是载体很丰富,二是参与人员很丰富,三是活动很丰富。 阅读贯穿了深圳文化建设的起点和发展的始终,通过阅读熔铸了深圳强大的文化基因。据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副馆长傅春平介绍,深圳图书馆有780多座,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就有300多座。深圳居民无论在深圳哪个地方,只要有一张深圳的读者证,就可以在全市通借通还、畅通无阻。阅读基因藏于深圳的大街小巷,在不少社交媒体平台上,打卡网红图书馆、书店成为人们来深旅游的必去项目。 深圳有很多特色鲜明的社区图书馆,以傅春平所在的福田区为例,南园街道的玉田社区图书馆、益田村的益田社区图书馆、南园的非遗图书馆,还有书语咖啡图书馆等,都非常受年轻人的喜欢,也就渐渐成了大家打卡和聚集的地方。数量众多、风格显著的阅读空间,作为城市文明的精神招牌,在街巷间和着书香展现城市风采。
傅春平说道:“在图书馆里,看报也好,看杂志也好,人的心态是平稳、安静的,因为沉浸在这里面。” 在南翔看来,阅读活动是一个很软性的东西,阅读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是持之以恒的,它是一种慢慢的陪伴。最终考验一座城市的往往是文化软实力,这个文化软实力要落实到每一位市民身上,通过言行举止体现出来。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对阅读的热爱体现了深圳人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深圳·这里是家乡》第二季创作背景

2022年,《深圳·这里是家乡》系列短视频通过深圳统一战线各领域人士自述亲身经历,着力打造深圳的“家”文化,推动“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观念深化为“深圳·这里是家乡”的认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3年,《深圳·这里是家乡》第二季将通过深圳科技之都、创新之都、时尚之都、设计之都、慈善之都、阅读之城、千园之城、体育之城、文明之城、海洋之城等城市定位,以点带面,以个体反映群像,更加深度地诠释深圳的根文化和家文化,凸显深圳的城市美和家乡美。